• 主页 > 知识问答
  • 64岁周易立与楚天都市报的深厚情缘:从1997年首篇见报作品到退休后的剪辑册

   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曦

    读报纸是平静的,触动心灵的。网络上的内容纷繁复杂,但总有差距,没有报纸就没有那种“字如面子”。这是64岁的周伊利对报纸独有的“偏见”。

    周伊利一家住在武汉大学校园内。昨天,记者来到她家,听她讲述《每日都市报》的事情(如图)。

    记录生活趣事300字_用心记录生活趣事_趣事记录心生活用英语翻译

    回望已发表的稿件,回味无穷

    和很多《楚天都市报》的粉丝一样,周伊利也有自己的编辑本。与大多数人不同,他的编辑书是他自己的报纸作品。作品的编辑标明了报纸的时间和版式。 “我退休前曾在武汉石化从事宣传工作,所以对文字有特殊的感情。”周易笑着说道。

    记者原来,周伊丽最早的报纸作品是1997年7月17日的《老公给我做《韵》》。也就是说,1997年《楚天都日报》创刊之初,她就积极投稿。

    “1997年初我在中南路上的摊位上看到你,我立刻就订了,订的时候已经是20多年了。”周伊莉回忆起第一次接触《都市报》的情景。

    记录生活趣事300字_用心记录生活趣事_趣事记录心生活用英语翻译

    二十多年来,她看过的手稿数十篇,有影视评论,有趣生活,全部以分刊版面发表。

    “用心感受生活,用提交分享生活趣事。”周伊利告诉记者,比如《老公让我“韵”》的手稿,这种有趣的东西已经消失在生活的长河里了,回头再看这些手稿,真是生生不息。

    周伊利不仅积极投稿,还热心参与本报组织的活动。 2008年在省博物馆与报社联合举办的评奖活动中获优秀奖。 “我还在追星,参加过很多报社组织的名人活动,还和杨丽萍合过影。”周伊利向记者拿出照片。

    女儿孙被感染并上报报道

    周伊利喜欢看报纸。她的女儿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她从小就养成了读书、看报纸的好习惯。她在订阅《楚天都市报》的过程中也尝试着投稿。

    记者看到,1998年7月7日,刊登在《楚天都市报》上。 “文字可以表达人的情感,投稿后,女儿的情绪也舒缓了很多。”周伊利说道。

    文爱写作的画作同为某单位通讯员,投稿给都市报“依然是头版头版”。周伊丽高兴地把一份报纸递给记者。

    记录生活趣事300字_趣事记录心生活用英语翻译_用心记录生活趣事

    爱好代代相传。如今,周益利的孙子已经上小学了,孙子也非常喜欢看书、看报纸。 “有时候放学回来,顺便帮我拿报纸。”周伊利说,孙子每天都看报纸,喜欢看儿童文学。 “也许也许是受到这些好习惯的影响,小家伙的作文一直都写得很好。”周伊利难掩自豪。

    周伊利说,自己酷爱诗歌,有时会和孙子一起玩《飞花令》,也是一种乐趣。

    读日记,享受慢生活

    退休14年后,笔仍在继续。 “我每天看书、看报纸、写日记,哪怕只写一篇《今天的阳光》,也要给自己留下每一天的痕迹。也许有人会说我落伍了,但这就是我的习惯。”几十年来,无论外界如何变化,周伊利都坚持着自己的慢生活。

    在周伊利看来,网络上的内容确实很多,更新也很快,但感觉就像是一种快餐文化。 “而且隔着屏幕,总有一个落差。”“最关键的一点,浏览手机玩微信,总感觉有点浮躁。只有看报纸的时候,那一刻,我才真正感觉到平静。”

    长时间看报纸、看报纸,周伊丽的视力不太好。她笑着告诉记者:“视力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,不然以后报纸就成问题了。”

    《都市报》陪伴了周伊莉20多年,让她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,保持着对文字的情怀。 “传统媒体确实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冲击,但大浪过后,她知道谁最珍贵!希望楚天都市报越办越好!”

   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nhxmm.com/html/tiyuwenda/9356.html

    加载中~

    相关推荐

    加载中~